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速递丨陈志钢教授做客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达尊讲坛讲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变、成因与对策”

浙大卡特三农智库 浙大卡特三农智库 2022-07-15


5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受邀参加华中农业大学达尊讲坛,在会议直播间做了题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变、成因与对策”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谷成院长主持。共五百余人在线参与讲座。



陈志钢教授首先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出发,通过对比我国八十年代至今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分配不均的首要贡献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国当前仍面临着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非货币收入和消费结构差异差距明显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问题严峻等几方面问题。陈志钢教授强调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以及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比仍相对较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峻。


陈志钢教授还详细阐述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文献指出了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他根据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将中国城乡差距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8年,这一阶段城乡差距扩大,这一时期城乡差距的变化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第二阶段为1979~2001年,这一阶段城乡差距以1983年为界先升后降;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维持高位运行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高于3;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得益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行,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通过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分析,陈志钢教授指出中国长期执行的城市和重工业部门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要素市场二元结构是导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和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二元结构转型以及持续增强的财政支农力度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会因为存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和提高城镇部门就业门槛双重效果从而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产生复杂影响。



随后,陈志钢教授结合其研究成果进一步从三次产业转型和财政支农两个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驱动因素。三次产业转型角度,陈志钢教授通过其构建的非平衡增长模型得出结论,伴随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的倒U型变化,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会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更为敏感,故产业转型会通过影响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他指出,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导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同向变化,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的提升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农角度,陈志钢教授指出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每提高10%会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下降约1%个标准差,农业生产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财政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有效率。我国的财政支农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就业和提高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根据以上结论,陈志钢教授提出了对我国在新时代进一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启示。他认为首先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适度提高三产就业占比以经济中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其次要提高财政支农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落后地区和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农投入;最后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发掘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城乡收入差距收敛。


演讲后,陈志钢教授在线上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进行了互动,为大家答疑解惑。



新闻速递丨陈志钢教授领衔完成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湘西学龄前儿童营养项目评估,助力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发展


活动预告 | 《202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邀您关注


卡特三农学术论坛207期暨“食物系统与政策”海外大师联合工作室(FSP Lab)系列讲座第二讲


新闻速递丨陈志钢、龚斌磊参加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重大研究项目MITIGATE+启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